二、灵性世界
记得小时候,夏夜乘凉时,我总爱听大人讲鬼的故事。越听越害怕,越怕越想听。流逝的岁月,也冲不淡那些难忘的记忆。只是,随著理性的增长,不再信以为真罢了。但一次活生生的经历,使我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冲击。
目睹鬼附身的经历
一九七五年我参加“农业学大寨”工作组到农村驻队。一天早上,一个小队干部气喘吁吁地来到我的住处:“不好了,我们队闹鬼了!”我不禁一惊:“大白天的,闹什么鬼呀?!” 他说:“有人被鬼附著了!”他希望我前去处理。那个队本不在我管辖之内,但当时工作组长回城了,我无法推脱。我虽觉得荒唐无稽,但心里也有些打鼓,硬著头皮赶到出事地点。挤得水泄不通的人群为我闪开一条路。
我进到内圈,见一个披头散发的妇女正手午足蹈,又哭又闹。我忙向该队队长询问详情。原来这是一个穷队, 无副业可搞,一个工才值一毛多钱。不久前人们发现表土下面有沙土,可用于翻砂。于是各家各户自行去挖沙,然后用架子车拉到县城里卖给翻砂厂。虽价格低廉, 但总可以挣一点买油、盐的钱。该队一个中年男子挖沙特别起劲,洞越掏越深,又无任何安全设施。不幸沙洞坍方,他被活活埋在洞里。当人们把他刨出来时,已血 肉馍糊。家人无力出殡,买了一张草席,和衣把他埋了。
这发疯的妇人是死者的邻居,那天早上突然疯癫起来,满口是死者的话语。队长介绍完后,我听见这妇女说,“我死得太惨了!没有棺材,连衣服也没换一件就把我埋了!我太屈了!”语气、声调都象那死者。我不觉倒吸了一口凉气。
当时正是出工的时候,我让几个人把她搀回家去,以便让大家散开,下地干活。不料这位多病纤弱的妇女的脚象钉在地上一 样,几个小伙子都拉不动!我一时无计可施。几个老者见状献策说,只有让死者的家属出来劝驾了。我派人找来死者的妻子。她对那妇女说道:“ 你丢下我们一甩手就自己走了。你已把我们害得够苦的了!为什么现在还要搅和我们?!你快走吧!过几天我们给你送一身衣服去就是了。”这一招还真灵。那发疯 的妇女安静下来,说:“好,我走。但走前让我再喝一口家里的水……”我忙吩咐人用大海碗盛了满满一碗凉水来。她咕通咕通一口气喝下后,就瘫在地上不省人事 了。待她醒来后,我问她倒底怎么回事。她说她什么也不知道,只觉得累极了,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了。
我曾听说过鬼魂附身的事,但亲眼见到却是第一次。用无神论很难解释。联想到小时候听到的故事,有些也是亲人们亲身经历 过的事情,他们没有必要编瞎话呀。可相信鬼神,又与我们一直受的教育相左。两难之间,我只好采取“信则有,不信则无”的模棱两可的态度,竭力想把这些事忘 掉。
美国心脏科权威的书
一九九一年冬天,我正广泛研读各种有关基督教的书籍,处于将决志的重要时刻。那年圣诞节晚上从教堂聚会回家后,继续阅读罗林斯(Maurice Rawlings)的著作《生死之间》(Beyond Death's Door)作 者罗林斯医生是全美著名的心脏科权威,并于1976年被推荐到美国心脏协会国家教授团。由于心脏复苏技术的进步,从临床死亡复苏的心脏病人日渐增多,他亲 耳听到的病人的自述,说明肉体的死亡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,有天堂,有地狱,与圣经所述相符。强烈震撼之余,他更自觉地收集此类资料,终成此书。他在序 言中写道:“这本书中,列出各种死后生命的经历,绝没有被选出来支持某种信仰或哲学理念。不过,如果碰巧跟某种信仰或理念相同时,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,那 的确是每一位经历者真正的亲身体验。我个人也是从每一位经历者的描述中,心头从疑惑到可能会有而至确实相信。很多事情在没有临到我们时,尤其是这类看不 到、摸不著的事情,我们会说那是骗局、荒诞无稽、只有傻子才会相信。然而,不管你信不信,书中所写的每一个例子都是真真实实的。”
触动他的第一件事是当他抢救一个乡村邮递员时发生的。这位患者在他办公室进行“压力测验”时,心脏突然 休克。体外心脏按摩、肺扩张器、口对口呼吸、人工心律调节器等全然无效,心脏区完全阻塞了。最后只得使用前导器,把电力装置的两极分别插入动脉和静脉,形 成吊摆,使心脏跳动规则并克服阻塞。病人时而复苏,时而坠入死亡。
每当恢复心跳、呼吸时,病人就声嘶力竭地尖叫:“我在地狱啊!求您别再让我回那里去好不好?!”见惯病人紧张情绪的罗 林斯开始并不在意,甚至对患者说:“那就继续游你的地狱去吧!”然而,病人极度惊吓,表情怪异,瞳孔扩张,浑身打颤,冷汗淋漓。这位医生才真正相信病人处 于从未有过的恐布之中。他更加激烈快速地工作著,并在病人的坚邀下,一齐跪在地板上向耶稣求告。病人的情况终于稳定下来,被转到别的医院。
罗林斯回到家里后,“掸去《圣经》上的灰尘,开始仔细阅读,其中所描述的地狱真为如此。”病人出院后成了基督徒。这件事对罗林斯震动极大:“以往死亡之于我,不过是行医时的例行现象,人死如灯灭,无须为之后悔或忧虑。但现在我开始相信,死后毕竟是有生命的”8。
《圣经》明确地写到:“按著命定,人人都有一死,死后且有审判”(来九27)。为解开死后生命之谜,他 继续认真研读《圣经》,努力收集病人自述的第一手材料。几乎每个病人临床死亡时都有灵魂出窍,飘游在外,冷眼观看医生、护士抢救躺在床上的自己的躯体的经 历,也会见到早逝的亲朋。有人到了鲜花烂漫的光明处,有的则身临幽暗、阴森之地。
有一件趣事值得一提。一次他抢救一位73岁的老绅士,经历了六次反复死亡。罗林斯不得不要求别的医生来帮忙,并说:“再试一次。如果这次休克仍无法控制,我们只好放弃! ”作者用十分感叹的笔触写道:“多么盼望我当时没有说这句话!因即使他当时不醒人事,却居然完全听得一清二楚!后来他对我说:‘你这算什么,`我们放弃′,当时被抢救的人可是我啊!’”
一口气读完此书,已近深夜,我陷入沉思。作者的身分、地位、写作的认真、朴实,使我对该书内容的真实性深信不疑。这 样,我就被逼入绝境,不能不开始面对真实存在的灵性世界。灵性世界有神和神在灵界创造的天使,以及因犯罪由天使堕落而成的鬼魔、邪灵。既然灵性世界可以不 因我们主观的认同或否定而客观地存在著,那么我们能因眼看不见、手摸不到就否定神的存在么?如果灵性世界是真实的,那么我们只看眼前物质世界的世界观、方 法论岂不应该修正、充实么?基督教信仰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呢?它既不唯心,也不唯物,而是唯实的。它同时承认物质世界和灵性世界这两个客观实体。唯心论纯 属主观,唯物论则有失全面……
铃声打断了我的遐思。朋友从外州来电话祝贺圣诞节。说到神,她说她信,并讲述了不久前经历的事。数月前她父亲病危,但 她因故无法回大陆探望,十分伤心。她不住祷告,求神让她再和父亲见一面。果然,一天夜里她梦见父亲来看她了,还抚摸了她。梦后几天,国内来长途电话告诉父 亲离世的消息。她在电话中描述了她父亲走时的衣著、仪表等各种细节。使国内的亲人大为惊诧。原来,她在梦中所见与实际情况完全一样!神应允了她的祷告。我 小时候听到的故事、十几年前亲眼见到的鬼魂附身、罗林斯的书、朋友电话中讲的经历,全都联在一起了。我从未感到神是如此真切。神创造宇宙万物,自有永有。 与神相比,人类是多么渺小和微不足道啊。然而这位伟大无比、深不可测的神顾念人类,竟垂听每一个人的真诚祷告,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这样息息相关。神 的真切、高深、威严和慈爱,使我的敬畏、感激之心油然而生。在当天的晚祷中,我不能自禁,第一次两膝双双下跪。
注释:
8. Maurice Rawlings著,《生死之间》橄榄翻译小组译〈台北:橄榄文化事业基金会,1989〉页4。
三、人类的道德律和崇拜神的自然倾向
人类崇拜神的自然倾向
有人称人类是宗教性的受造物。《圣经》说,人是按神的形象和样式造的(创世记一26)。神造人时,把神的生命之气吹入人的鼻孔里,使人成为“有灵的活人”(创世记二7)。我们常说“人类是万物之灵”,大概就是这个意思。虽然人类始祖对神的叛逆使人类与神的交通受阻,但人心中的灵使人类不能从物质世界得到真正的满足,要去寻找那位超自然的造物主,向往永恒。无论过去还是现在,从最原始的部落到最发达的国家,凡有人的地方,就有对神的敬拜。按照我前面的认识论的观点,不少学者曾推断,人类最初是多神崇拜,逐渐演化为现在的一神崇拜。可是,近年的研究结果与此推论恰恰相反:人类最初是单一神崇拜,然后才产生多神敬崇。这个发现与《圣经》的记述相符,很有启迪意义1。
且不论别的国家,我们中国从远古开始就敬拜单一神。我国常称神为天(“一”加“大”),我想意即一位至高至大者。《书经》和《诗经》对“天”都有详尽说明。《书经》曰:“惟神不常,作善降之百祥,作不善降之百殃。”有人误以为“上帝”是西方人的神。其实,我国自周朝起,就常把“天”与上帝互用2。东汉学者郑玄说:“上帝者,天之别名”3。在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内,也赫然刻著“皇天上帝”四个大字!
儒家创始人孔子也是虔诚敬神的。据记载,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朱国的大夫,娶颜氏小女征在为妻,久未生子,夫妻遂往尼丘山(现山东省曲阜县东南)求拜神,因而怀孕生孔子。为念神恩,为孔子取名曰丘,字仲尼4。孔子虽说过“敬鬼神而远之”,这并不表明他不信神。孔子说:“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?未知生,焉知死”(论语'先进第十一)?又说,“子不语怪力乱神”(伦语'述而第七)。因此,孔子说,“务民以义,敬鬼神而远之,可谓知也” (伦语'雍也第六)。可见他觉得自己无力洞察上天之事,于是不求天道退而求人伦道德。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很虔诚。如,“子疾病,子路请祷。子曰,丘之祷久矣。”当人告诉他说桓 要谋杀他时,孔子说,“天生德于予,桓其如予何!”颜渊死时,孔子则说,“天丧予。”孔子认为人的命运是掌握在神手中的。他还说,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;三十而立;四十而不惑;五十而知天命;六十而耳顺;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距”(伦语'为政);“知我者,其天乎”(伦语'宪问第十四);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(伦语'里仁)。他一生都顺天安命,渴慕真道。
人类良心、道德律的一致
由于社会制度、文化背景的差异和两国人民的长期隔离,赴美前我曾担心能否与美国人相处好。到美国后我立即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。我与美国老师、同学、朋友、邻居相当融洽。他们的热情、率直和真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。出人意料的是,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与我们的十分相似,都崇尚勇敢、勤奋、谦逊、诚实、乐于助人等美德。地理和制度的隔绝为什么产生如此的相近的道德标准呢?我找不到答案,而归之于人的“本性”。
我们常提到“良心”,也确实感到良心的存在。可“良心”又是什么呢?人们生气时会质问:“良心卖多少钱一斤?!”使人无言以对。后来,我在《圣经》找到了答案。神说: “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,写在他们心上”(耶卅一33)。“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,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,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,或以为是,或以为非”(罗二15)。神放在人心中的律法,使人能明善恶,成为人类共同道德标准和良心基础。
有人会问,在那些杀人成性、无恶不作的强盗、惯犯身上,如何体现这种道德共性呢?我的看法是,第一,这种人或迟或早、或多或少也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。第二,看一个人的道德标准,不仅要看他如何欣赏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,更要看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他自己身上时他的反应。如果这些强盗、惯犯自己或亲友被杀、被辱、被抢时,他们的切齿痛恨、怒不可遏才是他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律的真实反映。
唐崇荣牧师在《智慧的人生》中讲到一个事例。一对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年轻夫妇,一次口角后,丈夫一气之下把妻子杀死,并碎尸灭迹,远逃到西海岸,下决心重新开始,并与当地一漂亮女子结了婚。数年后,事业有成,妻贤子孝,被推崇为模范家庭。不想一天男方突然失踪,妻子十分焦虑。后来女方被叫到警察局,告之她的丈夫在那里,她大为惊讶。见到丈夫后,男方告诉妻子关于杀前妻的事,并说他主动自首:“二十五年来,我天天受到良心严厉的谴责。如果我被处死,也心甘情愿;如果我不自首,我的神经会完全崩溃的”5。
德国思想家康德(Immanuel Kant)在《实践理性批判》的序言中说过:“有两件事使我愈来愈感到害怕:第一是闪着星光的天空,第二是在我心里说话的良心”6。神正是借著他创造的大自然,和他安放在人心里的灵启示着人们。
注释:
1. 马有藻,“需有弃假归真的勇气”,《中信月刊》,(一九九七年十二月),页10-13。
2. 李美基,鲍博瑞与唐妙娟著,《上帝给中国人的应许》,台北:道生出版社,1996,页8。
3. 同上,页16。
4. 张郁岚著,《认识真理》,美国:《使者》大陆文字事工部,1996,页60。
5. 唐崇荣著,《智慧的人生》,台北:校园书房, 1990,页96-97。
6. Immanual Kant,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. New York: The Liberal Arts Press, 1956.
4月17日 每日恩典内容
4月17日 每日恩典内容